
三游洞导游词
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,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,导游词是导游员在游览时为口头表达而写的讲解词。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游洞导游词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三游洞导游词1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7公里,是西陵山北峰峭壁上的巨大山洞。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,面临下牢溪,洞奇景异,山水秀丽,是湖北省著名名胜古迹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
相传唐元和十四年(819年),白居易、白行简、元稹三人会于夷陵(今湖北宜昌),同游洞中,各赋诗一首,并由白居易作《三游洞序》,写在洞壁上,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,这是人们称之为“前三游”。到了宋代,著名文学家苏洵、苏轼(东坡)、苏辙父子三人,也来游此洞,各题诗。
东汉
据《三国志蜀书》记载:东汉建安三年(公元208年)刘备联合孙权火攻赤壁,大败曹军之后,又挥师南下,攻打武陵、长沙、桂阳、零陵四郡,大约在建安十五年(公元210年)前后。“先主既定江南,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。”张飞为扼守三峡关卡,曾在西陵山峰顶擂鼓,日夜操演兵马。
南朝
梁元帝承圣年间(公元553年)梁将陆洪和在峡口筑“七胜城”,南朝陈太建五年(公元573年),宣帝征江陵,在峡口筑“安陆城”,以备蜀犯,在西陵山下牢溪平台上仍留有六朝军垒遗址和城市遗迹。
唐朝
唐宪宗元和三年(公元808)白居易在任左拾遗(皇帝跟前的谏 ……此处隐藏4270个字……,洞室开阔,呈不规则长方形,深约30米,宽约23米,高约9米,是古代地下水沿岩层岩面不断溶蚀,并经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。它的地层地质年代为寒武纪,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,洞中岩石褶皱起伏,断裂纵横,千姿百态,有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三根,垂直平行横列,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:前室明旷,诗文满壁;后室幽奥,旁有耳洞,可通于外。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,以石投击,其声如钟,石子落地,其响如鼓,故有“天钟地鼓”之说。
三游洞景色奇丽,曾被古人喻为“幻境”。历代途经夷陵(宜昌)的人,大都到此一游,并以楷、隶、行、草各种字体和诗歌、散文、壁画、题记等形式写景抒怀,镌刻于石壁之上。至今洞内外尚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、明代重刻之《三游洞序》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,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史料。
三游洞前,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,水石相击,飞珠溅玉。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顶的至喜亭,西眺可见大江雄姿;在那峰峦叠嶂之中,长江像一把利斧,辟开一线通道,直泻西陵峡口,激流咆哮,破门而出,流经三游洞旁,则水势平,江面豁然开阔,呈现险夷交替之奇观。
三游洞不仅是著名的古迹胜地,同时也是重要的革命遗址。土地革命时期,这里曾是中共鄂西特和宜昌县委的地下交通联络站,当时庙中“道士”有的是我党地下交通员。解放后年3月1日,周恩来为实现毛泽东“高峡出平湖”的宏伟蓝图,造福子孙后代,曾沿着陡滑的小道,亲临三游洞察看了岩石的层次,作了极为重要的指示。
沿陡危的小道依栏而下,至山腰间的悬崖下有一小潭,细泉涓涓流入,长年不歇,潭边草茂竹翠,这便是宜昌市的名胜古迹——陆游泉。宋代诗人陆游于乾道五年(公元1169年)10月8日来三游洞时曾在此潭取水煎茶,并赋诗一首,书于石壁上。后人称之为“陆游泉”。